欢迎来到深圳市教授协会官网
 
<

当前位置:首页 -  中青教育 -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态探索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态探索
点击率:1803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协会

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基本途径,它有着自己的形态。教育形态是教育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而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标准不同,分类不一样,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系统应该有自身的教育基本形式和状态,本文探讨的教育基本形态指由学校构成状态、教育方式、评价标准以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所构成的教育的整体表现形式。教育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的教育形态只能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相适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教育形态也处在不断的演进与变化之中阴。认识教育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要对教育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一种动态的相关性探索;教育形态的变化,既富有时代的动感,又遵循教育的规律,我们研究教育形态,不可能是理论观念的自在运动,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能动努力才能实现。这正是我们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育基本形态以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高职院校教育基本形态的现状

高职教育关注的是大部分人如何为在先进的工业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它不是培养精英,而是面向所有的人,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人对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迅猛的适应能力。而当前高职院校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基本形态与之吻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

1.校园形态以教室为主

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教育所不能胜任的,教学形式不能以重知识的课堂教学为主,而应该以重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为主,所以传统以教室为主的校园形态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提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要求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起来,要有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所以要求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应该有别于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较为短暂,各方面建设经验比较缺乏,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仍然以教室为主。

2.办学模式形态以产学结合为主

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集成功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高新技术帮助改造区域传统企业、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这是高职院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而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有育人功能,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极弱,缺乏“研”的能力。如果高职院校仅仅是产学结合的办学形态,没有了“研”,就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其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也不一样,办学层次将逐渐下移至中职。

3.课程体系形态缺乏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至今还没有摆脱学科型办学,尤其是经管类、人文类专业,与普通高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明显区别,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删减和压缩,以致社会至今仍把高职生看成是低水平的本科生。另一种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简单技能培养,片面强化实训课程,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这两种课程体系形态都没有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类型特色和高等层次特征。 此外,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形态仍然以课堂知识传授与实践基地实训相分离的形式进行;教师队伍 形态以双师型为主,教师没有技术研发能力,不能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活动;校园文化形态单一,高等性的特征没有彰显、职业性的特性不显著、区域特点不明显等,缺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性。

二、高职院校教育形态的探索

决定教育形态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教育对于社会的任务和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社会开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社会所需的全部人力资源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教育形态之所以发生演变,关键在于其所依托的科学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时代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充实、有机统一,促使教育对象的素质自我形成并更加全面合理。因此担负开发人力资源重任的教育究竟取何种形态,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例如,工业时代,机器参与生产,劳动者不经过专门培训就无法操控机器,生产方式的这种变化就导致了教育的原理、方法、教学内容等一系列的变化。当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不断探索高职院校教育形态的变化,以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应有的教育形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实践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

校园形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是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功能组织的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类型特点决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具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进行技术研发的场所。实现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基本路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以实践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

高职院校的层次特征又要求实践基地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技能训练上,而是重点体现在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技术掌握的程度上,要求建立功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工厂”,即体现 “学中做”的集教室和实训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体现“做中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用于毕业设计的教师工作室、研发中心、创新平台。"教学工厂"要具备四 个特征:①实践基地功能的多样性,集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与鉴定“四位一体”;②实践基地设备体系三性,即先进性、生产性和教学性,大多数设备是生产设备经教学化改造而成,不是教学模拟仪器;③实践项目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即实践项目来自生产,或经教学改造的项目而高于生产;④实践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和运行模式市场化。

2.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态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通常指通过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有效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等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创新是高校的灵魂,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标志,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职院校的"研"主要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开展与企业合作的“立地式”服务,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一起申报研发项目,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立足点是育人,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 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加强“立地式”研发,学生毕业 设计的质量才有保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强“立地式”研发,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扣市场发展步伐,在办学上打破原有封闭式的模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三个合作”的办学模式。

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形态

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它强调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以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特别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全球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岗位要考虑三方面因索:一是市场需求,培养的人才是区域产业需要的不可替代人才;二是技术发展趋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术技能必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三是生源情况,必须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职业能力由若干综合能力构成,综合能力又由若干专项能力构成,高职院校要将这些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要摆脱与普通高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也要改变以单纯技能为本位的实训课程。真正按照岗位一一能力一一课程的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专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强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一般由4门——6门课程组成,300学时500学日才;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做出不可替代性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职院校特色人才。

4.实施手脑并进的教学模式形态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需要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习并行、于脑并进的教学模式,而不是重书本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坐而论道元所践行的中国传统式教育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学实践性,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倒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困难,如此循环,才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需要手脑并进。手脑并进也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方式, 它不仅从理念上,更是从实践上表明高职院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所必须践行的原则和方法。

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分析,当前的招生政策决定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不适应长时间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最适合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手脑并进。手脑并进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技能训练,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以自主获取、交流信息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技术教育。

5.建设“三能型”的教师队伍形态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如果“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主要是侧重于量的扩张和注重“职业性”的类型特性,“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则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走内涵发展之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必须注意提升自己办学的“层次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新技术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其"高等性"的层次特征;在研发和社会服务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以满足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这些改变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能上理论课和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已经不适应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体现“高等性”的特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成为“三能型”的教师。

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必然会从提高学历、调整结构等表层转向更为深层的类型特色和层次特征建设问题上来,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从课堂走向生产、从学校走向社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才能够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才能真正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以满足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需求。

6.形成融合性的校园文化形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内,由全院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精神产品和这些产品的物质形态所反映  出来的文化氛围,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以及由它们衍生出的校园行为文化。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融合到学院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必然呈现“高校特征”,应该具备崇尚民主、尊重科学、善于创新、唯才是用、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坚守大学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孕育时代先进文化的基地。同时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类型特色”,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区域为依托,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应该倡导厚德长技、校企合作、知行合一。此外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的融合度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服务、辐射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要吸收区域文化精髓而呈现“区域性特点”,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温州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一是弘扬“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活动,把温州人精神引人职业素质教育,形成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二是继承“经世致用”的温商务实品格,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载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善于变通的适应能力,推进学生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三是传承“义利并举”的永嘉学派文化精髓,通过开展温州历史文化展览和宣传、举办温州民俗文化活动、开设“温商论坛”等,凸显温州区域文化特点,凸显职业人文特征,深化温州人文特色。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融合大学特征、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

总之,教育具有促进不同形态社会发展的功能,更具有受不同形态社会制约的特性,社会的不同形态决定着教育的不同类型和范式,所以教育不存在永恒的模式,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与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形态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工业化程度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这就决定了我们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是说加快科学发展和构建技术形态的教育是我们今天未竟的一项宏大事业,高职院校教育形态的完善正是缘于这种理性认识所实施的教育实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相关阅读: